張愛玲那句話,用在張柏芝身上再合適不過了——「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,上面爬滿了虱子。」
這兩天要是沒上網,又要錯過流行語庫最新一次更新。
「芝言騙語」——
指代張柏芝一切反常識反科學自己打自己臉的迷惑發言。
在目前的語境下,基本上也就指代,張柏芝的一切發言。
熱搜是因為前幾天的《天天向上》。
張柏芝自稱,自己從小到大都很喜歡煮菜,又說自己三個小孩,喜歡的菜都是自己親手煮。
老實人大張偉窮追猛打,想知道兩個兒子都喜歡吃什麼菜。
張柏芝假裝沒聽到,不停地說著「對對對」,大張偉追問了三次,李湘又追問一次,終于得到答案——
「謝振軒喜歡吃白米飯,謝振南喜歡吃漢堡包。」
?好像哪里不對?
這不是張柏芝第一次說話不靠譜了。
隨便放幾個:
「從來沒吃過肉」vs大口吃鍋包肉——
「23歲憑《忘不了》拿史上最年輕金像獎影后,至今無人超越」——
事實上——
「這些都是我兒子畫的」——
事實上,12歲大兒子的畫——
9歲小兒子的畫——
「兩年半連續流產4次」——
「連續三個月不用睡覺」——
「連續16天沒有醒過來」,家人不但沒送醫院還給她貼面膜——
「越不洗臉皮膚越好」——
兩次懷孕,體重都高達180斤——
(沈騰說出觀眾心聲:不可能,你不可能懷一個100多斤的娃娃。)
……
這些,也只是小小一部分。
這次沸沸揚揚兩個熱搜第一,也是因為和張柏芝相識多年的向太看不下去了,發了一條指向性十分強烈的微博。
「說謊成癮」、「吹牛吹到爽為止」、「讀書少不知道一天才24小時」、「精神病」……
措辭不太好聽,但信息量很足,大家可以看下原文。
張柏芝。
這個名字,曾經代表香港最美麗的一張臉,代表最令人艷羨的一段人生。
18歲從澳洲回港,一支維他檸檬茶的廣告,讓整個香港對這張臉驚為天人。
不僅天賜神顏,更天賜卓絕的演技天賦。
熒幕上短短幾分鐘,便為她贏來人生中的第一部電影《喜劇之王》。
此后,合作的導演是周星馳、徐克、爾冬升、陳凱歌、杜琪峰、馬楚成……
搭檔的演員,是古天樂、劉青云、梁朝偉、梅艷芳、張國榮……
23歲,問鼎金像影后,風頭一時無兩。
個性也討喜,自爆15歲開始抽煙不愿被貼「玉女」標簽,為家人同時供3套房10輛車,因為爽朗直接,還吸過一波「人設粉」。
只是這些言論,如今回過頭來看,都有了不一樣的味道。
還是從向太那條微博說起。
很多人于心不忍,評論向太「嘴太毒」。
其實了解往事的人都知道,向太對張柏芝,絕對是仁至義盡。
時間倒回到1999年。
張柏芝因《喜劇之王》一舉成名后不久,香港傳媒爆出一條爆炸新聞——
張柏芝的父親替賭徒做保人惹禍上身,有人下達「江湖追殺令」,誓言要將其置諸死地,并廣泛告知其他黑幫社團一律不得插手。
黑道消息還盛傳,19歲的張柏芝有可能會被遷怒,「父賬女還」。
據說,此事最后是就圈中極有話事權、黑白兩道都給面子的向太一手擺平的。
2000年,張柏芝和經紀人朱永龍產生嫌隙,向太拋來高價橄欖枝,張柏芝簽入向華強向太公司的名下。
簽約后,向太傾盡全力捧張柏芝,先后幫她接拍了《白蘭》《河東獅吼》《忘不了》等片。
韓國電影《白蘭》,幫張柏芝打開了國際知名度,她憑該片獲得了韓國電影大鐘獎最佳女主角提名。
《河東獅吼》,幫她開拓了中國內地市場,讓她獲得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港台最受歡迎女演員金獎。
《忘不了》,則幫張柏芝一舉斬獲香港電影金像獎、香港電影金紫荊獎、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女主角。
張柏芝事業的全盛期,向太至少有一半功勞。
不僅力挺張柏芝的事業,私人生活也是肝膽相照。
狠批陳曉東、痛罵周星馳、辟謠「耍大牌」傳言、向無線索賠、怒噴陳冠希……
向太一直不吝于用私人影響力,幫張柏芝走出困境。
直到2011年,張柏芝與陳冠希機艙重逢合照,鬧得滿城風雨還失婚,向太還主動給她自己投資的新片中的角色。
2015年,新片開拍,卻傳出張柏芝死性不改,在片場發脾氣、故事刁難制片。
這次,忍無可忍的向華強夫婦,宣布換角并對張柏芝「永不錄用」。
在講人情義理的香港演藝圈,向太和張柏芝最終的交惡,本來就說明了很多問題。
話說回來,張柏芝到底什麼毛病?
心理學家Scott Frankowski,對張柏芝這樣的人格特質,進行過深入研究。
不管你叫他們謊精、戲精,還是Drama Queen,總結起來,這些人的行為模式無非三點:
a.與人交往不夠真誠,說話不為交流,而是為了獲得關注、同情、表揚或肯定,為達目的語不驚人死不休。
b.口無遮攔,想到什麼就說什麼,幾乎不考慮這些話是要說給誰聽、在什麼場合說,以及會帶來怎樣的后果。
c.總是認為自己是外部環境的受害者,但事實上,戲劇化事件之所以會不斷發生,責任更多地在于他們自身的一些行為,但他們很難意識到這一點。
「謊精」人格的養成,和童年有關。
有些人,是因為童年時期遭到創傷事件,影響大腦功能發育。
更多人,是因為不幸攤上了糟糕的父母。
在混亂的家庭環境中,小孩子可能會發現,似乎只有在自己生病、大聲哭鬧、表現非常糟糕的時候,父母可能才會多照看自己一陣子。
但這樣做引起的注意非常短暫的,因為父母有可能還會因為孩子出現負面狀況而再度陷入爭執,關注又從孩子身上移開了。
為了重獲父母的關注,孩子夸張、戲劇化的行為再度升級。
逐漸地,孩子開始相信,「只有最夸張的行為才會引起他人注意」,而只有引起他人注意,自己才能夠生存下去。
張柏芝,很可能就屬于后者。
眾所周知,張柏芝的童年并不幸福。
父親負債累累,和黑道交往甚密;母親在張柏芝9歲那年和父親失婚,此后不斷結婚失婚。
他們給予張柏芝的愛,毫無疑問是動蕩、脆弱、病態、朝不保夕的。
張柏芝的謊話連篇,可能就是她填補內心對被關注的強烈需要、讓自己在危機中還能被肯定、被認同的唯一方式。
張愛玲那句話,用在張柏芝身上再合適不過了——
「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,上面爬滿了虱子。」
聚光燈下風光無限,內里早就破不堪言。
問題在于,她太美了, 美到能最大程度激發人類內心的善意。
就連八卦都對她網開一面,主流聲音都是心疼、同情。
沒人忍心傷到她,在被她的「毛病」傷害到之前,大家都樂于縱容她。
她于是就在溫吞的縱容里,一直沉淪。
勇哥卻想打醒她:
你醒一醒!!
醒一醒,你不是那個沒有安全感的小女孩了,你要長大。
你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,你要懂得回報他人的善意,你要懂得母愛的分寸。
不必要的關注帶不來任何安全感,只會進一步把自己推進泥沼。
你39歲,還有大半輩子可以活,還有機會得到幸福。
有人說,欣賞一個人,會希望ta活得波瀾壯闊,去經歷自己所不能經歷的萬種人生。
心疼一個人,卻會希望ta什麼波浪都不要經歷,隱姓埋名,過一段歲月靜好的人生。
真正喜歡、心疼張柏芝的人,也會這樣想吧。